2011-10-121237人浏览
(三)高质快速发展阶段(1978~1999年)
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揭开了中国历史崭新的一页,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在祖国大地汹涌澎湃。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,轴承行业不断推进改革,扩大开放,加快发展,实现生产力大解放,使综合技术经济实力明显增强,在国际上的影响日益提高,行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,掀起了轴承工业发展史上第三次浪潮。
“六·五”时期,轴承行业贯彻执行机械部“三上一提高”的方针,通过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,进一步改善了生产布局,增强了短线产品的生产能力,提高了经济效益。在技术引进的同时,开展了与瑞典SKF、日本NTN、NSK、美国TIMKEN等名牌轴承公司的技术交往和合作。期间还开发了密封轴承、关节轴承、直线运动轴承、组合轴承、转臂轴承、谐波传动轴承等新产品,轴承设计水平逐步接近(或部分达到)国外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。其中瓦房店轴承厂生产的777/650型轧钢机轴承,寿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,获得国家优质产品银质奖。哈尔滨轴承厂生产的B、C级3182120-3182122和2268120-2268122机床主轴轴承,获得国家优质产品银质奖。洛阳轴承厂设计的B3-706和B3-707型精密光学坐标镗床主轴轴承,获得国家优质产品金质奖。
“七·五”期间,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,行业实行改组联合,调整产业结构,大搞技术改造,扶优治散,轴承工业生产持续高速发展。“七·五”末的1990年按290个主要企业统计,实现工业总产值(90年不变价)69.7亿元,产量突破5.9亿套,拥有固定资产原值44.2亿元。本期的一个显着特点是轴承出口大幅增长,与“六·五”末期比,本期轴承出口创汇增长了16倍,年平均增长76%,90年达当时历史最好水平,出口创汇高达1.82亿美元。
“八·五”后期,国家计委、机电部下发了《关于振兴特定基础机械和基础件若干措施意见的通知》,明确了轴承为国家特定振兴基础件产品。轴承行业紧抓这一良机,及时制定了《轴承行业‘九五’发展振兴纲要》,行业唱响“振兴”主旋律,使轴承工业高质快速发展。行业以需求为目标,增强了为重点主机配套能力,并配合引进设备国产化工作,研制和生产了一批替代进口产品。例如,为宝钢一期工程主体设备所需轴承国内产品配套率,品种达34%,数量达80%;行业自行开发的铁路客车轴承,解决了长期的质量关键问题,达到国际九十年代初同类产品的水平;为泥浆泵配套的圆柱滚子轴承被评为国优金质产品奖。冶金、矿山、轧机、石油钻机和军工专用轴承产品的质量亦有明显提高。还研制出一批新工艺和专用设备和仪器,如天水轴仪厂研制的外球面轴承胶盖机、轴承零件退磁清洗机,瓦房店轴承厂制造的铁路轴承专用设备MK7675数控双端面磨床等。
“九·五”期间,轴承行业确定以开发“三车”(汽车、铁路客车货车、工程农机车辆)、“三机”(冶金、矿山、石化机械,精密机床,电机)和“三高”(高附加值、高新技术、高精高效专用设备)轴承及设备为特定振兴产品,集中力量重点解决供需矛盾突出、技术难度大、扩大出口创汇能力、提高经济效益的轴承产品和专用工艺装备。由于近年来国家大的经济环境的影响,行业中大中型国有企业遇到很大困难,因而“九·五”项目的执行情况还不尽人意,特别是后两年的技术改造任务还相当艰巨。但也有部分考核指标取得较大进展,如工业总产值(90年不变价),到2000年目标是209年,工业总产值已达到200亿元,为考核指标的95.7%。改革开放二十年来,轴承工业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,其主要标志是:
旧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打破,新的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形成,轴承行业已建立较完备的工业体系。经济快速发展,综合经济实力迅速增强。按90年不变价计算,定点企业轴承工业总产值1978年为19.3亿元,而到1997年已达127.4亿元,提高了5.6倍,年平均增长率为10.4%,是新中国轴承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。(如以销售总额计,二十年间提高10.7倍,年平均递增率为13.8%)。此期间由于乡镇企业、三资企业迅猛发展,使轴承生产能力节节攀升,全行业1997年工业总产值已达200亿元,以此估算,二十年中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3.2%。定点企业1980年工业总产值(90年不变价)仅为20.0亿元,而到1991年达到了80.4亿元,表明轴承行业较早提前实现了工业总产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。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加,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登上新台阶。在“六·五”、七·五”和“八·五”三个“五年计划中,中央、省、市和地方对轴承工业的技改和基建投入74亿元(其中“六·五”2亿元、“七·五”19亿元、“八·五”53亿元),“九·五”建议42亿元,使生产能力迅速增强,技术水平明显提高。
轴承工业为主机和重大技术装备的配套能力有较大增强,为国防建设和发展高新技术提供了高质量的新产品;轴承出口所占份额较高,1997年全行业轴承出口额7.8亿套,创汇4.3亿美元,按产值计已占17.6%,按产量计已达43.3%,轴承市场国际化程度明显改观。